你知道吗?竹子除了观赏和做建筑材料,还能用来做美食
竹子,姿态挺拔,四季常青,经得起风霜,历来是文人骚客吟诗作赋的题材,是意志坚强者的精神寄托。不仅如此,竹子还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如建筑施工时使用的脚手架、家中使用的竹床、竹筷,以及食用时使用的竹笋、竹片等,真可谓“竹子并非随处可见,而是随处可见”。
毛竹是所有竹子品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品种,由于竹节紧密,内部空间大,成功提升了其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。不过今天的文章不是讲毛竹的经济价值,而是讲一种从毛竹的实用价值中衍生出来的美食,就是信阳商城县的代表性美食——鲜鱼。
竹筒鲜鱼的制作方法是将洗净的鱼去头,将鱼身斩成小块,撒上盐,拌匀,然后装入竹筒内,封严,经过一定时间后即可取出食用。因为制作竹筒鲜鱼的最佳时间是在寒冷的冬季,接近年底,所以与竹筒鲜鱼有关的菜肴大多是招待客人的硬菜。“硬菜”二字足以体现鲜鱼在信阳商人心中的地位。
意外的新鲜鱼
在外人眼中,信阳人很会吃,因此“吃文化”在信阳地区一直盛行。追根溯源,人们不得不感叹其历史悠久。据《商城志》记载,鲜鱼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。
战国时期,商城这个小城夹在吴、楚两国之间,时常受到两国战乱的影响。当地人为了逃避战乱,便带着家人躲进山里。为了方便行走和填饱肚子,人们便就地取材,制作竹筒,将米和各种食物装进山里,带进山里,轻便又方便。竹筒鱼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意外出现的。在竹筒里腌制了一段时间的鱼肉,没有腐烂的腥味,烹制之后还保留着鱼肉本身的鲜味。为了延续这种美味,人们便将竹筒和鱼肉放在一起,称之为“竹筒鱼”。
鲜鱼的独特魅力
作为信阳商城的当地特色菜,筒鲜鱼必定有其独特的魅力,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:臭、散、鲜。
“臭”是形容新鲜捕捞的鱼的味道,但其实并不是真的臭。和人们常说的臭豆腐一样,新鲜鱼也是一种闻起来很臭,吃起来却很香的食物。这也符合很多中国人对“臭”食物的疯狂追求。
新鲜鱼之所以会发出臭味,是因为在烹制前,鱼身上撒了一层薄薄的盐。这层盐在低温密封的环境中慢慢渗入鱼体内,使鱼发生发酵。时间一长,这种化学反应就会产生类似豆腐乳的味道。很多不明真相的外行一闻到这种味道就坚信鱼已经变质,不能再吃了,殊不知,有时候这种“臭”味正是味蕾乐于追求的美味。
“散”是形容鱼肉已经煮熟了,不像刚腌制好的鱼肉那样,鲜鱼的熟肉用筷子轻轻一拨,鱼骨就分开了,但鱼肉却依然是松散的,没有了形体,这对于不擅长吃鱼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。
能轻易将肉骨分开,是时间和细盐的魔力。细盐渗入鱼肉,让鱼肉的纹理更加整齐。用筷子按压鱼肉,鱼肉便会从鱼骨周围一粒一粒地脱落。吃没有骨头的鱼肉实在是太过瘾了。
鲜,是对鱼的口感的描述,是对鲜鱼最大的肯定。吃鱼最重要的就是一个“鲜”字。烹制鲜鱼首选是做汤,边吃鱼边喝汤,这样既符合信阳人的饮食习惯,又能最大程度的保留鱼的鲜味。
鱼肉经过长时间腌制,仍能保持鲜味,首先得益于低温,有利于保鲜,这也是为什么做筒鲜鱼的最佳时间是在寒冷的冬季,可以利用自然条件,不依赖冰箱,防止鱼肉腐坏。其次得益于细盐,细盐在密封的环境下会融化成卤水,卤水既能保证鱼肉入味,又能保持鱼肉湿润,让鱼肉本身的鲜味保留在肉质中,而不会完全消失。
鲜鱼现状
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,食物的保存也变得更加便捷。在这样的环境冲击下,做鲜鱼的季节不再局限于冬季,只要有冰箱,愿意花时间准备,无论什么季节,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鲜鱼。
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对健康的追求,盛装鲜鱼筒的容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最初使用的自然生长的竹子,因为产量减少,费时费力,逐渐被家中的陶瓷罐子所取代。随着厨房用具种类的增多,人们放弃了陶瓷罐子,选择了更方便的不锈钢碗。容器向着简约发展,口味也向着不原始的方向发展。
俗话说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。随着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,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做饭。商家抓住了吃货的需求,推出了“流水线”鲜鱼。一罐罐拌着辣椒的鲜鱼散发着刺鼻的辣味,它们或分布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,或静静地待在小摊的角落里。只要你付钱,它们很快就会出现在家门口的餐桌上。流水线生产方式改变的不只是鲜鱼的生产方式,也改变了鲜鱼原本的味道。
竹筒鲜鱼的创制本是偶然,但随着人们一代一代繁衍,它被传承下来并保留了下来。然而,随着竹子的消失、冰箱的广泛使用、观念的巨大变化,竹筒鲜鱼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味道。午夜梦回时,只能在遥远的记忆深处寻找小时候吃过的竹筒鲜鱼。